认识人类学、认识台大
认识人类学、认识台大 我与台大 台大,曾经是离我很遥远的名词,至少在大三以前,我几乎没有想国有一天自己会成为台大人。印象中,台大的学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举例来说,当有大学生闹自杀,或是有大学生闹出丑闻或是负面新闻,如果他是其他大学或是私立大学学生的话,往往仅是轻描澹写过去,但是只要他是台大学生,他往往就会成为媒体社会版的头条。台大学生在这社会上似乎就像是「名人」一般的「名校」,台大学生也因此受到特别的关注。 刚进入台大念研究所的时候,其实对于台大学生的身份没有太大个的感觉,真正察觉台大学生的差异是在一次的田野调查经验中。那是在台中的外埔乡某个村子裡,我随着教授进到一户农家访问,当时除了男主人外,还有男主人的两个就读小学的小男孩在一旁看着四十三吋大电视上的卡通节目。教授和我分别向男主人自我介绍后,男主人立刻转过头去唤了两个眼睛正盯着大萤幕的小朋友说:「看!这就是台湾大学的学生喔!以后你们要不要也去台大?」两个小朋友虽然虚应了一声,但这画面场景却让我第一次体验到外界对于台大学生的想法。在他们的想法中,「台大」似乎就如果去进京赶考的目标一样,是功成名就的代名词。 或许是从小资质不甚优异吧!对于能进到台大念研究所,始终觉得运气的成分很高,不像身边不少朋友真的是有相当优异的读书天赋。但是当结束几个学期的学业后,和在其他学校念研究所的大学同学聊天时才发现,台大对于研究生的训练果然扎实。 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直都是人类学所关注的焦点: 「文化为一个複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之个人所学到的能力和习惯。」(Tylor:1871) 「被一特定社会中成员所分享与传递的知识、态度与行为习惯之总和。」(Linton 1940) The man-made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Herskovits 1955) Patterns, explicit and implicit, of and for behavior acquired and transmitted by symbols, constituting the distinctive achievement of human groups, including their embodiments in artifacts.(Krober and Kluchohn 1952) 文化做为人类学研究的目标,其定义随着理论的发展而有不同的改变。有人认为文化是人类异于兽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机制,也有人认为文化是「认知的体系」(culture as cognitive system),也有人认为文化是一套象徵体系(culture as symbolic system)。 不论是那种定义,都有其理论的基础,并以此解释人类文明的现象。但站在博物馆与导览员的立场,我们正式要把「异文化」传达给社会大众。这种「异」不光是社群上的相异,也是「时间」与「空间」上的相异。藉由博物馆的展示,观众可以在不用亲临现场的状况下感受到文化的差异。不论是哪种定义,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化」分成两个方面看,一个是「意义」的层面,一个是「表现」的层面。在「意义」层面上,文化代表的是一套思维的历程、一套别于他人对于宇宙、社会的想像方式。在「表现」的层次上,则是在以「意义」的层次为基础,把这些意义体现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行为、物质表现。不同文化的人,不仅行为举止、物质表现和我们不一样,更代表他们对于世界、对于社会、分类体系和我们也未必相同。 老照片、古董代表了过去的文化,帮助我们理解过去时代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旅行帮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差异,进而提醒我们文化的多元性及包容的必要。人类学的出现除了有其历史意义外,更是以一个学理的角度来面对「文化」这个重要的议题。 ----------------------------------------------- 下次的作业:请选三题回答,每题字数请在三百字以上,题目顺序不限。 问题二:请论述一个自己的「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并尝试解释这样一个震惊背后的意义? 问题三:请举出《天真的人类学家》中让妳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问题四:请找出一张家裡的老相片(至少五年以上),,最少是有人物、有人文景观的那种,并对于相片的内容作文字性的叙述,并与现在做一个比较。 问题五:请举出一个令你印象深刻的「异地」旅游经验,尝试描绘异地的人、物、景象,及你对于这些景象所带有的疑问、感受与想法。 校园文化资产诠释040308 |
查看认识人类学、认识台大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