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善比聪明更难

作者 Admin 来源 人类学阅读 浏览 644 发布时间 10/08/26

良善比聪明更难
这个是看见的人民大学一位海龟老师推荐,看了很有感触。诚如文章最后说的“良善的回报晚,但大抵还是良善;聪明的回报直接快捷,但多数是相互利用,心机与倾轧。”

Harder to be kind than clever
来源: 燕园的燕子的日志
  今晚和两位同事吃饭。席间谈论到共同的学生的学业前途等。老师的最终产品就是学生,所以学生的成败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很多时候从学生角度是体会不到的。而我今天最主要的感受,是觉得听到的很多事,是Jeff Bezos文中提到的那句话最好的注解It's harder to be kind than clever.

(注:这里聪明人太多,而我不希望此贴成为gossip的泉源。为保护老师同学的隐私,这里的故事是将种种案例糅合起来的,A和B也不是老师的姓,并且,时间地点皆不可考。细节不重要,但是现象却是共通的。)

  B老师说,系里某年有一位中国学生在Job market上。该同学去第一所大学面试时,很快就拿到了assistant professor的offer,由于这个offer是这个同学申请学校中最好的一所,B老师就建议该同学不要去其他学校面试了。由于招新人的学校要出机票各项费用,然后新人面试不仅需要Job talk,而且所有老师都要见面会谈,对于招新人的系而言出钱出力挺辛苦的,如果没有诚意去,就尽快跟人家讲明,这样不浪费学校的资源,也让后面的candidate可以早些拿到机会。可是该同学还是面试了其他学校,拿了一堆offer,最后还是去了第一所。B老师说,其实学术圈很小的,一个学者毕业只是学术生命的开始;不在尽可能替别人考虑的时候设身处地,对方也是心知肚明的。为着在job market上一共拿了多少个offer这一点虚荣,可能伤害了未来的同事的利益,不厚道。

  A老师深有同感。A老师说,自己有个学生申请出国,由于这位同学的一些特别的状况,本来当年完全没有机会了,但是这位同学非常想出去。由于同学研究能力强,A老师尽最大的努力将他推荐给C老师。C老师为了这名同学在committee上力争,终于争来了全额奖学金。等奖学金真拿到手,这位学生却又因为种种原因不去了。结果,A老师说,以后我自己也不好意思再给那位老师推荐学生了;因为C老师强烈的立场,后来招生committee就不再征询C老师有关中国学生的事了。一位同学轻易丢弃自己的机会,伤害的是自己的老师,老师的朋友,还有许多自己认识不认识的同胞。当然,他做决定的时候,大抵没有想到这些。

  还有,B老师说,中国学生往往目的明确彼此相争的几率比别国同学多。比如一位学生先找B,跟着B做助研。助研工作刚刚进入状态时,同系另一位老师找这位同学做助研。由于另一位老师比B名气大,这位同学直接跟另一位老师做助研了。直到许久之后,B老师发现这位同学不找自己汇报研究工作进展了,找到同学时,同学才告诉B老师,自己跟另外老师做助研了。另外,B老师对自己的中国学生表扬另一位中国学生,说人家口语好你要多学习。这位同学就会不以为然,说他她研究能力不行,很多证明都是错的。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但是很难看清自己身上缺点的大有人在。

  类似的事情很多。在学校常常也能体会到类似的人情冷暖:越是聪明的学生,往往越懂得如何利用各方面资源,包括老师。而一旦用完之后,立刻将过去用过的人抛之脑后,追逐新的目标去了。我们几个谈起来时,共同的看法是,不是老师在意同学是否回来说声谢谢。关键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是否真的是人才。窃以为,真正的人才,在除去一切的光环(各种奖,各类名气)之外,他她是否可以有绅士风度?是否可以不追逐名利,从比自己强的以及不如自己的人那里学习?是否可以在顾及自己利益的时候,也考虑到他人的利益?等等,等等。

  真的,良善比聪明更难。根据“人种的是什么,收到就是什么”的原理,良善的回报晚,但大抵还是良善;聪明的回报直接快捷,但多数是相互利用,心机与倾轧。

Copyright 2006-2018 Powered By 人类学学习交流网站 人类学bbs 人类学阅读 人类学学习讨论首选面向21世纪网-人文社会科学网站导航